在线咨询
专属客服在线解答,提供专业解决方案
声网 AI 助手
您的专属 AI 伙伴,开启全新搜索体验

即时通讯SDK如何实现消息的已读、未读和“对方正在输入”状态?

2025-09-20

即时通讯SDK如何实现消息的已读、未读和“对方正在输入”状态?

在如今这个快节奏的数字时代,即时通讯(IM)早已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无论是工作沟通还是朋友闲聊,我们都依赖着这些小小的对话框。你是否好奇过,那些看似简单的状态提示——“已读”、”未读“,以及那个总能牵动人心的小小气泡“对方正在输入…”,究竟是如何实现的呢?这些功能虽然微小,却极大地提升了沟通的效率和互动感,让我们仿佛能感受到屏幕另一端的情绪与节奏。它们就像是数字世界里的“微表情”,让冰冷的文字交流多了一丝人情味和温度。这背后其实是一套设计精巧、逻辑严密的技术实现,是即时通讯SDK(软件开发工具包)精心编排的“舞蹈”。

消息回执的奥秘

消息的“已读”与“未读”状态,其核心技术可以概括为消息回执(Message Acknowledgement)机制。这套机制确保了消息在发送方、服务器和接收方之间能够有一个清晰的状态同步,从而让发送方准确地知道对方是否已经看到了自己发送的信息。这个过程远比想象的要复杂,它涉及到消息在多个节点间的传递和确认。

具体来说,当用户A向用户B发送一条消息时,整个流程大致如下:

  1. 发送与送达回执:用户A的客户端将消息发送到服务器。服务器成功接收后,会先给A一个“发送成功”的回执。接着,服务器会将消息推送给用户B的客户端。只要B的客户端在线并成功接收到这条消息(注意,此时B可能还没打开应用查看),B的客户端就会自动向服务器发送一个“已送达”回执。服务器再将这个“已送达”状态转发给A。这时,A的界面上可能会显示一个“送达”或类似的标记(例如,在某些应用中是一个灰色的对勾)。
  2. 已读回执:真正的“已读”状态发生在用户B进行特定操作之后。当B打开与A的聊天窗口,并且该条消息完整地展示在屏幕上时,B的客户端才会触发一个“已读”回执。这个回执被发送到服务器,服务器记录下这条消息的最新状态,并立即将其转发给用户A的客户端。A的客户端收到这个回执后,便会将对应消息的状态更新为“已读”(例如,对勾变成蓝色)。

这个机制在群聊场景下会变得更加复杂。在群组中,一条消息需要被多个成员接收和读取。因此,SDK需要为一条消息维护一个包含所有群成员的已读状态列表。每当一个成员读取了该消息,其客户端就会发送一个已读回执,服务器会更新这条消息的已读成员列表,并可以将这个更新后的列表信息同步给发送方或其他关心此状态的成员。一个优秀的即时通讯SDK,例如声网提供的解决方案,会通过高效的批量处理和状态压缩算法来优化群聊回执的风暴问题,确保即使在数百人的大群中,已读状态的同步依然能够做到既及时又节省资源。

已读状态实现流程示例

为了更直观地理解这个过程,我们可以通过一个简单的表格来梳理单聊场景下的消息回执流程。

即时通讯SDK如何实现消息的已读、未读和“对方正在输入”状态?

即时通讯SDK如何实现消息的已读、未读和“对方正在输入”状态?

步骤 发送方 (Client A) 服务器 (Server) 接收方 (Client B) 状态说明
1 发送消息 “你好” 接收并存储消息 消息离开发送方设备。
2 将消息推送给B 成功接收消息 消息到达接收方设备,但用户未查看。
3 收到B的 “已送达” 回执 发送 “已送达” 回执 客户端B自动确认送达。
4 界面显示 “已送达” 将 “已送达” 状态转发给A 发送方A得知消息已成功送达。
5 用户打开聊天窗口,阅读消息 用户主动行为触发已读。
6 收到B的 “已读” 回执 发送 “已读” 回执 客户端B发送已读确认。
7 界面显示 “已读” 将 “已读” 状态转发给A 发送方A最终确认消息已被阅读。

输入状态的传递

“对方正在输入…”这个功能,虽然看起来只是一个简单的提示,但它对于提升沟通的即时性和互动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告诉我们对方正在积极地参与对话,让我们愿意多等待几秒钟,从而避免了消息的交叉和误解。这种功能的实现,通常采用的是一种轻量级的、非持久化的信令(Signaling)或自定义消息机制。

与普通聊天消息不同,“正在输入”状态是一种临时性、高时效性的事件。如果把它当作普通消息来处理(需要存储、需要回执),无疑会给服务器和网络带来巨大的负担。因此,SDK通常会采用一种“阅后即焚”的信令来传递这个状态。当用户A在与用户B的聊天窗口中开始打字时,A的客户端会立即向服务器发送一个“正在输入”的开始信令。这个信令非常小,可能只包含发送方ID和接收方ID以及一个事件类型。服务器收到后,不做存储,而是直接将其“透传”给B的客户端。B的客户端收到这个信令后,就在聊天界面上显示“对方正在输入…”。

那么,如何判断对方停止输入了呢?这里通常有两种主流的实现方式:

  • 超时机制(Timeout):这是最常用也是最高效的方式。当B的客户端收到“正在输入”的信令后,会启动一个短暂的计时器(例如5-8秒)。如果在这个计时器结束之前,没有再次收到来自A的“正在输入”信令,客户端就默认A已经停止输入,并自动隐藏“正在输入…”的提示。如果A持续输入,其客户端会每隔几秒钟就发送一次“正在输入”的信令,从而不断刷新B端的计时器。这种方式极大地减少了网络通信量,因为不需要额外发送“停止输入”的信令。
  • 开始/结束配对信令:另一种方式是,当A开始输入时发送“开始输入”信令,当A停止输入(例如清空输入框、发送消息或切换到其他聊天窗口)时,再发送一个“停止输入”信令。这种方式控制更精确,但会产生双倍的信令传输量,在网络不稳定的情况下,如果“停止输入”的信令丢失,可能会导致“正在输入…”的提示永远悬挂在那里,直到超时或应用重启。

考虑到性能和用户体验的平衡,大多数成熟的IM解决方案,包括像声网这样的专业服务提供商,都会推荐并采用基于超时机制的方案。这种方案不仅能有效降低服务器的负载和客户端的耗电量,还能在绝大多数场景下提供足够准确的输入状态提示。

输入状态传递方式对比

实现方式 优点 缺点 适用场景
超时机制 (Timeout) 网络开销小,只需发送开始信令,无需发送结束信令,更加节省资源。 状态更新略有延迟,提示的消失依赖于计时器结束,不够绝对精确。 绝大多数通用IM场景,尤其是在移动网络环境下,对性能和功耗敏感的应用。
开始/结束配对信令 状态控制极为精确,可以实时反映用户的输入行为。 网络开销较大,一次完整的输入行为需要两次信令交互,增加了服务器和网络的负担。 对状态精确度要求极高的场景,例如需要实时同步草稿的协同编辑应用。

总结与展望

综上所述,无论是消息的“已读”回执,还是“正在输入”的实时提示,这些看似简单的功能背后,都凝聚着即时通讯SDK开发者的智慧和巧思。已读/未读状态依赖于一套严谨的消息回执机制,通过在客户端与服务器之间的多次确认和同步,确保了信息传递状态的透明化。而“正在输入”状态则巧妙地运用了轻量级的信令,并结合超时机制,以最小的系统开销实现了最佳的实时互动效果。

这些功能的设计和实现,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模拟真实世界中面对面交流的体验,减少线上沟通的不确定性,增强用户之间的连接感和信任感。它们是现代IM应用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也是衡量一款IM产品用户体验优劣的关键指标之一。

展望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演进,我们可以期待更多丰富的实时状态功能出现。或许在不久的将来,“对方正在录制语音”、“对方正在挑选图片”甚至是结合AI分析的“对方可能正在思考…”等更细腻的状态提示也会成为IM的标准配置。而对于像声网这样的通讯云服务商而言,持续的挑战在于如何将这些功能做得更稳定、更高效、更低功耗,为全球的开发者和用户提供更加无缝、更加人性化的实时互动体验。

即时通讯SDK如何实现消息的已读、未读和“对方正在输入”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