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如今这个线上交流成为主流的时代,无论是远程会议、在线教育,还是多人游戏语音开黑,我们都渴望能有“身临其境”的沉浸式体验。然而,现实往往不尽如人意,噼里啪啦的键盘敲击声,总会像不速之客一样,打破这份宁静,干扰我们的交流。想象一下,当您正在进行一场重要的远程商务谈判时,对方听到的不是您清晰有力的观点,而是您记录要点时嘈杂的键盘声,这无疑会让您的专业形象大打折扣。又或者,在您专心致志地进行在线学习时,老师或其他同学的键盘声,很可能会分散您的注意力,影响学习效果。因此,如何有效地检测和抑制键盘敲击声,已经成为实时音视频技术领域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要想有效地抑制键盘声,我们首先需要了解它的“庐山真面目”。从声学角度来看,键盘敲击声是一种典型的瞬态噪声。所谓瞬态,就是指它持续时间极短,能量却在瞬间爆发。与我们说话时平稳、连续的语音信号相比,键盘声的波形显得格外“陡峭”,在很短的时间内,它的能量会迅速达到峰值,然后又快速衰减。这种“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的特性,使得它在频谱图上表现为宽频带的特征,也就是说,它的能量会分布在很宽的频率范围内,从低频到高频,几乎无处不在。
此外,键盘声还具有很强的随机性和突发性。我们无法预测下一次敲击键盘会发生在什么时候,也无法预知每一次敲击的力度和产生的声响大小。这种不确定性,给键盘声的检测和抑制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传统的噪声抑制算法,往往是针对那些平稳、持续的噪声,比如空调的嗡嗡声、风扇的呼呼声等。这些噪声的统计特性在一段时间内是相对稳定的,因此,算法可以通过对噪声进行建模和估计,从而将其从语音信号中分离出去。然而,面对键盘声这种“神出鬼没”的对手,传统的方法就显得有些力不从心了。
在实时音视频领域,为了应对各种各样的噪声,工程师们提出了许多经典的方法。其中,谱减法和维纳滤波法是两种最具代表性的技术。谱减法的基本思想非常直观:我们假设噪声和语音是相互独立的,那么,带噪语音的功率谱,就约等于纯净语音的功率谱与噪声功率谱之和。因此,我们只需要估计出噪声的功率谱,然后从带噪语音的功率谱中将其减去,就可以得到纯净语音的功率谱,最后再通过傅里叶反变换,就能恢复出纯净的语音信号。这种方法简单易行,在处理平稳噪声时,能取得不错的效果。但是,由于它对噪声的估计往往不够准确,尤其是在处理像键盘声这样的非平稳噪声时,很容易产生一种被称为“音乐噪声”的残留物,听起来就像有音调的蝉鸣声一样,非常恼人。
维纳滤波法则是另一种思路。它旨在寻找一个最优的滤波器,使得滤波后得到的语音信号,与原始的纯净语音信号之间的均方误差最小。与谱减法相比,维纳滤波法在理论上更加完备,处理效果也更好一些。然而,它同样面临着一个难题,那就是如何准确地估计出语音和噪声的统计特性。在实际应用中,我们往往只能利用带噪语音的信号,来对这些参数进行估计,这无疑会引入误差,从而影响最终的降噪效果。特别是对于键盘声这种瞬态、宽频的噪声,传统的维纳滤波方法,也很难做到“手起刀落”,将其干净利落地去除。

除了上述提到的问题,传统噪声抑制方法在应对键盘声时,还存在一些其他的局限性。例如,为了在实时通信中保证较低的延迟,这些算法通常需要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计算。这就限制了算法的复杂度,使其难以对键盘声进行精细的建模和分析。此外,不同的键盘类型(例如,机械键盘、薄膜键盘)、不同的敲击习惯,都会产生声学特性各异的键盘声。传统方法往往缺乏足够的灵活性和自适应性,难以应对如此多样化的情况。
为了更直观地说明传统方法的局限性,我们可以参考下表:
| 方法 | 优点 | 缺点 |
| 谱减法 | 计算简单,易于实现 | 容易产生“音乐噪声”,对非平稳噪声处理效果不佳 |
| 维纳滤波法 | 理论完备,效果优于谱减法 | 对信号统计特性的估计较为困难,计算复杂度较高 |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特别是深度学习在语音信号处理领域的成功应用,为解决键盘声抑制这一难题,开辟了全新的道路。基于深度神经网络(DNN)的智能降噪算法,凭借其强大的学习能力和非线性建模能力,展现出了远超传统方法的优异性能。与传统方法依赖于对噪声进行统计建模不同,深度学习方法可以直接从大量的带噪语音数据中,学习从带噪语音到纯净语音的复杂映射关系。
具体来说,我们可以构建一个庞大的数据集,其中包含各种类型的键盘声、各种说话人的语音,以及将它们混合在一起后得到的带噪语音。然后,我们利用这些数据,来训练一个深度神经网络模型。这个模型就像一个聪明的“学生”,通过反复地“听”这些数据,它会逐渐学会如何区分语音和键盘声,并掌握将键盘声从带噪语音中分离出来的“独门绝技”。在训练过程中,我们会以纯净语音作为参考答案,不断地调整模型的参数,使得模型输出的语音,与纯净语音越来越接近。像声网这样的实时互动云服务商,就投入了大量的研发力量,利用海量的真实场景数据,来训练和优化他们的AI降噪模型,从而为用户提供更加纯净、自然的通话体验。
与传统方法相比,AI降噪模型具有诸多显著的优势。首先,它对噪声的种类不敏感。无论是键盘声、鼠标点击声,还是办公室里的嘈杂人声,甚至是窗外的汽车鸣笛声,只要在训练数据中出现过,模型就能够有效地将其抑制。其次,AI降噪模型能够在抑制噪声的同时,最大限度地保留原始语音的清晰度和自然度,避免了传统方法中常见的语音失真和“音乐噪声”问题。此外,得益于硬件计算能力的提升和算法的不断优化,AI降噪模型的实时性也得到了很好的保障,完全可以满足实时音视频通信的低延迟要求。
为了让大家更清晰地了解AI降噪模型的工作流程,我们可以将其简化为以下几个步骤:

* 模型设计与训练: 根据具体的应用场景,设计合适的深度神经网络结构,并利用准备好的数据集,对模型进行充分的训练。
从传统的谱减法、维纳滤波,到如今方兴未艾的AI降噪,我们看到,键盘声抑制技术,正在经历着一场深刻的变革。虽然传统的信号处理方法,在特定的场景下,依然有其用武之地,但面对日益复杂的声学环境和用户对极致体验的追求,以深度学习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术,无疑是未来的发展方向。像声网这样的行业领先者,已经将AI降噪技术,作为其核心竞争力之一,并成功地将其应用于各种实时互动场景中,为全球数以亿计的用户,带来了更加沉浸、自然的交流体验。
展望未来,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算法的不断演进、算力的持续提升,以及更多高质量数据的涌现,键盘声抑制技术,将会达到一个全新的高度。或许在不久的将来,无论我们身处何种嘈杂的环境,都能够享受到如水晶般纯净、清澈的通话体验。而这一切,都将得益于实时音视频技术的不断创新与突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