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咨询
专属客服在线解答,提供专业解决方案
声网 AI 助手
您的专属 AI 伙伴,开启全新搜索体验
首页 / 博客 / 正文

语音人工智能 Voice AI 详解三:语音合成(TTS)与音色转换

在语音AI系统中,“听懂人话”之后,最后一步就是让机器“开口说话”。文本转语音(Text-to-Speech, TTS)技术实现了将文本变为自然的语音播放出来。此外,近年兴起的音色转换(Voice Conversion)技术可以让机器将一种声音转换成另一种声音,比如模拟特定说话人的声音,被广泛用于配音和娱乐领域。本篇文章我们将深入介绍TTS的原理、模型演进以及音色转换(特别是基于检索的音色转换RVC模型)的概念和应用。

 

 

文本转语音(TTS):让机器开口说话

文本转语音就是将输入的文字内容转换为人类语音的一门技术。早年的TTS系统合成的声音往往生硬僵硬,而如今借助深度学习,机器已经能生成接近真人的自然语音。

TTS 方法的演进

TTS技术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阶段:

拼接合成(Concatenative TTS):这是早期最常用的方法。基本原理是事先录制大量语音片段,可能是单词、音节、音素等单位,并存入语料库。合成时,从库中选取所需的语音单元拼接起来组成完整语句。例如,要合成“你好”,系统可能从库存里找出“你-”和“-好”两个音节的录音拼起来。为了使拼接处过渡平滑,通常需要选取音色匹配的片段,并对拼接处做一定平滑处理。拼接方法的优点是合成语音自然度高(取决于录音质量),缺点是灵活性差:受限于语料库内容,如果用户输入一句包含稀有词汇或特殊语调的句子,系统可能凑不出合适的片段。此外,库存录音占用空间很大,难以支持多音色、多语言。

参数合成(Parametric TTS):为克服拼接法的不足,出现了统计参数语音合成方法。其思想是将语音的声音特征(如声道频谱、基频F0、时长韵律等)用参数化模型来表示,然后根据文本预测这些参数,最后用声码器(Vocoder)根据参数生成波形。典型实现如早期的HMM语音合成:训练阶段,用隐马尔可夫模型学习语音的频谱、基频随文本(音素序列)的变化;合成阶段,从HMM生成预测的参数,再合成语音。参数合成的优点是模型紧凑、可调参数多(能改变音色、语速等),也不易出现拼接痕迹。缺点是合成语音质量相对生硬、缺乏自然韵味(因为统计模型往往产生“平均化”的声音)。在深度学习出现前,HMM TTS是主流方法之一。

神经网络合成(Neural TTS):进入深度学习时代后,TTS迎来了质的飞跃。2016年,DeepMind发布了WaveNet模型——这是一种端到端的语音生成神经网络,能够直接以原始波形为建模目标。WaveNet通过大量卷积神经网络层递归地建模音频采样点的分布,每次生成下一个采样,最终按序生成完整语音波形。WaveNet生成的语音高度自然,几乎可以乱真,MOS(平均意见得分)达到4.21,比当时最好的统计方法(MOS约3.8)大幅提升。事实上,WaveNet生成的语音在专业测试中与真实人声的差距仅在0.2分左右(5分制)。这一成果震惊了业界,标志着深度学习模型可以媲美人类的语音合成能力。

图示为 WaveNet 的原始音频生成模型。正如图中所示,每个卷积层都采用了不同的扩张因子(dilation factor),以捕捉更长时间范围的依赖关系。训练时,模型使用人类说话者的真实语音波形进行学习;通过在网络中逐点采样,生成最终的完整语音波形。

WaveNet原始音频的生成模型

WaveNet的成功也暴露了缺点:因其按采样点逐个生成(16kHz音频每秒需要生成16000个点),推理速度极慢,难以实时应用。随后研究者通过模型改进(如Parallel WaveNet、WaveRNN等)大幅提升合成速度,使其逐步实用化。

与此同时,2017年前后出现了Tacotron系列模型。Tacotron采用序列到序列的神经网络架构,直接从字符序列生成语音的声学特征(如梅尔频谱),然后再用神经vocoder将频谱变为波形。Tacotron 2(Google于2017年提出)将Tacotron与WaveNet结合,首次实现了完全基于神经网络、且音质媲美人类的端到端TTS。谷歌报告中Tacotron2+WaveNet在英语合成上的MOS达到4.53,而原始人声为4.58,二者几乎难分伯仲。

图示Tacotron语音该模型以字符作为输入,输出最终语音的原始声谱图,然后将其转换为波形。

Tacotron端到端语音合成

自那之后,TTS领域百花齐放:基于Transformer的FastSpeech通过并行生成加速合成;Flow-based模型(如Glow-TTS)实现一步从文本到波形的采样;还有引入对抗训练的GAN-TTS(如GAN-TTS, ParallelWaveGAN)等等。不胜枚举。但总体趋势可以总结为:合成语音质量接近真人、合成速度满足实时、模型易于控制和多样化。现在很多商用语音助手(Alexa、Siri等)都使用神经网络TTS,使得它们的发音较十年前的产品更加自然。而学术界和工业界仍在努力,让合成声音更具情感和个性,比如生成不同情绪(高兴、惊讶)的语调,或者模仿特定人的声音。

 

神经 TTS 系统结构

一个典型的神经网络TTS系统通常拆分为两部分:文本分析与声学模型,以及声码器。

  • 文本分析与声学模型:输入文字经过前端的分析,例如分词、字词到音素的转写、韵律标注等(具体取决于语言和实现,有的端到端模型可以省略这一步,让模型自己学)。接着,声学模型(又称“谱模型”)根据处理后的文本,预测对应语音的声学特征参数,如梅尔频谱、基频轮廓、时长等。以Tacotron2为例,字符序列先通过若干层卷积和循环网络提取出隐含表示,再经过attention机制和解码器RNN逐帧生成梅尔频谱图。这个生成的梅尔频谱就描述了语音的基本听觉特征。
  • 声码器(Vocoder):将上述声学特征转换为实际的音频波形。神经声码器以WaveNet为代表,但后来出现了许多更高效的替代品。如Parallel WaveGAN、HiFi-GAN等,它们能够在保证质量的同时,实现实时甚至比实时更快的合成。在Tacotron2架构中,WaveNet作为声码器输入梅尔谱,输出对应的语音波形,从而打通了“文本 -> 频谱 -> 波形”的通路。

需要注意,TTS系统的自然度不仅取决于发音清晰度,还和韵律密切相关。人类说话时,重音、语速、停顿、语调起伏使语言富有信息和情感。早期TTS常常“念出来”毫无感情。Tacotron等模型由于具有注意力机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学习到句子的韵律模式。此外,一些系统允许输入特殊标记(如SSML标记)手动调节停顿或重音。最新的研究也探索让TTS模型控制风格、情感,例如给定一句参考语音,让模型模仿其中的情感色彩进行合成。

TTS效果的评估多用平均意见得分(MOS),由听众主观评分。真人语音通常在4.5分以上(5分满分),近年来顶尖TTS模型可以达到4.3-4.5左右,已非常逼近真人。在很多应用中(如客服机器人、导航播报),这种质量已足够实用。

 

代码示例:使用 Hugging Face Transformers 进行语音合成

借助现有的预训练模型和库,我们可以方便地实现文本合成语音。以下代码使用Hugging Face的Transformers库,调用一个开源的语音合成模型(如Bark)将中文文本转为语音:
python
:contentReference[oaicite:88]{index=88}:contentReference[oaicite:89]{index=89}
from transformers import pipeline# 创建TTS管道,指定使用 Bark 模型
pipe = pipeline("text-to-speech", model="suno/bark-small")
text = "人工智能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
output = pipe(text)
# output["audio"] 包含生成的语音音频数据,output["sampling_rate"] 是采样率

上述代码中,我们定义了一个text-to-speech管道,并加载了预训练的Bark模型(一个开源的多语种神经TTS模型)。然后输入一段中文文本,调用pipe生成语音。得到的output中包含音频数据数组以及采样率,可将其保存为音频文件或直接播放。这个例子展示了使用预训练模型进行TTS的简洁性——无需训练模型,只需几行代码即可合成语音。

 

 

音色转换(Voice Conversion)与语音克隆

语音合成通常是从文字到语音,而音色转换则是从语音到语音的转换。其目标是在不改变语音内容的前提下,将说话人的声音特质转换成另一位说话人的声音。通俗地说,就是“换声音”,让A说的话听起来像是B说的。

音色转换的原理

传统的声音转换技术需要成对的平行语音数据(即两位说话人说相同内容的录音),通过对比来学习转换函数。深度学习出现后,这方面也有长足发展。早期有基于编码器-解码器的框架:将源语音编码到一个去除了说话人特征的“内容空间”,再由目标说话人的解码器生成新声音。这需要目标说话人有足够数据训练模型。 近年最引人关注的是基于自回归和非平行数据的转换方法,其中Retrieval-based Voice Conversion (RVC)是一个代表性成果。RVC最早由开源社区提出,2023年前后爆火。它的特点是:

  • 不需要平行语料:RVC只需目标说话人少量音频数据(甚至几分钟)就能训练出转换模型。这降低了声音克隆的门槛。
  • 高保真度:RVC生成的语音在音色、语调上几可乱真。据报告,只要有足够算力并使用高质量模型,RVC转换后的声音与真实语音几乎难以区分。人们惊讶地发现,用某明星几分钟声音训练RVC,可以让模型唱出该明星“从未唱过”的歌曲,而且听起来就像真的由他演唱。
  • 实时转换:得益于高效实现,RVC可以实现近实时的语音转换。一些应用将RVC集成到直播、通话中,实现实时变声。

RVC采用了一种**“特征提取 + 检索合成”的混合策略。大致过程是:先用一个内容特征提取器**(如预训练的HuBERT模型)将源语音转成表示语音内容的特征(去除了说话人信息,只保留发音内容和基本韵律);然后利用一个向量检索模块,在目标说话人的语音数据库中找到与这些特征最相似的语音片段或单位;最后通过一个声码器/解码器将检索到的目标说话人语音单元拼接合成输出语音。这种方法有点类似传统的“拼接合成”,但检索的是目标语料库中与源内容匹配的语音特征片段。通过这种方式,RVC极大提高了转换后语音的自然度和相似度,因为它直接利用了目标说话人的真实声音单元。同时,RVC通过神经网络和检索策略减轻了端到端转换过于平滑的问题,让合成语音更有细节和个性。

除了RVC,还有不少技术路线在探索高质量声音转换,如基于GAN的Autovocoder,基于Flow的共变分布变换等。但RVC的实用性和开源社区推动,使其目前非常流行。

 

应用与挑战

音色转换的应用相当广泛且充满创意:

  • 个性化语音助手:用户可以将自己的声音“克隆”给语音助手,这样助手说话就像是用户自己在说,有趣又个性化。
  • 影视配音:将一个演员的声音转换成另一种声音,以配合同一角色由不同演员出演的情况,或者在配音时让AI模仿已故演员的声音继续出演角色(这也引发伦理讨论)。
  • 语种转换配音:保留说话人音色,将其语音内容翻译成另一语言并由其“声音”说出,实现跨语言配音。例如让李雷说英文,但声音听起来仍是李雷的音色。
  • 娱乐恶搞:网友们用音色转换来制作歌曲翻唱视频,例如让动漫角色演唱流行歌曲,产生了大量网络迷因。这些AI翻唱有时以假乱真且颇具喜感,在YouTube、bilibili等平台上很受欢迎。
  • 语音障碍辅具:对失去声音能力的人,音色转换可以帮他们用自己过去的声音特征来说话(需预先有其声音数据)。

然而,音色转换也带来新的挑战。最突出的是伦理和版权问题:未经允许模仿他人声音属于侵权行为,在某些司法辖区可能违反肖像权或版权。已有案例显示,部分歌手的经纪公司对AI翻唱视频发出版权警告或下架要求。一些平台开始禁止未经授权的AI声音克隆内容。此外,还有欺诈风险:不法分子可能用音色转换技术假冒他人声音行骗,造成安全隐患。因此,尽管技术本身中立,如何防范滥用成为社会关注的问题。 技术方面,音色转换仍在进步中。RVC虽然惊艳,但在目标语料不足或声音差异极大时效果会下降。确保在各种音环境、情绪状态下都能高质量转换也是难点。此外,提高实时性、降低计算资源占用,让普通用户也能方便地训练和使用自己的声音转换模型,这些都是未来努力方向。

 

 

总结

语音合成和音色转换使机器不但能听会懂,还能开口说、甚至模仿声音。TTS经过多年的演进,已经从机械朗读变成几可乱真的“AI嗓音”,在智能助手、有声读物、客服机器人等处发挥着巨大作用。音色转换则赋予人们对声音的自由改造能力,其惊人的效果既带来新机遇也引发新课题。在语音AI的全链路中,ASR解决“听”,NLU解决“懂”,TTS负责“说”,再加上音色转换这个魔术师,整个系统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随着模型和算力的进步,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的语音合成将更加自然,甚至包含情感和个性;音色转换也会更加简便安全,找到与版权和伦理的平衡点。语音作为人类沟通最本能的方式,将在人工智能的加持下,为我们的数字生活带来前所未有的便利和体验。让我们拭目以待语音AI领域更多令人惊叹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