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音 AI Agent(智能语音助手)正日益成为人机交互的重要形式。它可以模拟人类通过语音进行对话,为用户提供实时的服务和信息。在本篇文章中,我们将面向开发者详细介绍构建第一个 Voice AI Agent的实践流程,包括两种典型方案:无代码平台方案和自主编码方案。第一种方案利用低代码/无代码工具(例如 Vapi 平台结合 AssemblyAI 服务)快速搭建语音 AI Agent,无需繁琐的后端开发;第二种方案通过自主编码,结合开源框架 Pipecat 和云服务(例如 Amazon Bedrock 及 Nova Sonic 模型)来构建高度可定制的实时语音代理。每种方案我们都会提供详细的实现步骤、代码示例(均确保可以真实运行),并引用权威资料佐证。此外,我们还会配以流程图解释语音输入、意图识别、语音合成输出的完整链路,帮助读者建立对整个系统的理解。
方案一:无代码工具快速构建(Vapi 平台 + AssemblyAI)
对于刚起步的开发者或希望迅速验证语音代理想法的团队,无代码或低代码平台是不二之选。这里我们以近期颇受关注的 Vapi.ai 平台为例,介绍如何在几分钟内搭建一个可以对话的语音 AI Agent。
平台简介:Vapi 与 AssemblyAI
Vapi.ai 是一个专为开发者打造的语音 AI Agent 平台。它封装了搭建语音代理所需的复杂后端,使开发者能够专注于对话逻辑和体验。简单来说,Vapi 充当整个语音 AI 技术栈的编排器:它可以对接多个 AI 模型(语音识别ASR、语言大模型LLM、语音合成TTS等),并提供可视化的流程编排工具,将这些模型的能力组合成生产级的语音代理应用。通过 Vapi 的统一界面,开发者可以:
- 选择并配置模型服务:例如将 AssemblyAI 设置为语音转录(STT)提供商,将 OpenAI GPT-4 或 Anthropic Claude 等选为LLM,将ElevenLabs或Amazon Polly选为TTS引擎等。Vapi 支持开发者自带API密钥来使用自己偏好的模型服务,并允许灵活替换。
- 设计对话工作流:除了直接编写 prompt 提示让 LLM自由发挥,Vapi 提供了可视化的对话流程编辑器(Workflow Builder)。开发者可以将对话拆解为步骤,在每个步骤设置机器说话内容、等待用户回答、调用外部API、条件判断跳转等模块。这种结构化工作流有助于避免大型语言模型可能出现的幻觉和跑题,通过明确的流程引导使对话更加可控。
- 监控与调优:Vapi 仪表盘可以实时监控语音代理的对话流程、每步延迟、调用成本等指标。这对于优化用户体验(如减少响应延迟)和控制运营成本非常关键。
而AssemblyAI 是一家提供先进语音 AI 服务的供应商,特别以流式语音识别(Streaming Speech-to-Text)API而闻名。AssemblyAI 提供的Universal-Streaming模型专为实时语音代理场景优化,可以在约300毫秒内返回高精度的转录结果,并具备智能端点检测,避免过早截断用户话语
docs.vapi.ai。通过将 AssemblyAI 集成到 Vapi,我们可以让语音代理快速听清用户说话并转换成文字。
配置 AssemblyAI 语音识别服务
要在 Vapi 平台中使用 AssemblyAI 的语音识别能力,所需步骤非常简单。假设您已经在 Vapi 平台注册并创建了一个语音助手项目,接下来:
选择 AssemblyAI 作为转录服务提供商:登录 Vapi 仪表盘,进入“Assistants”(助理)页面,选择您的语音助手项目,导航到其中的“Transcriber”(转录)设置。在提供商下拉菜单中选择“assembly-ai”。这一步告诉 Vapi 在对话流程中使用 AssemblyAI 的API来完成用户语音->文字的转写。
启用高速流式API:确保开启 AssemblyAI 的“Universal Streaming API”选项。这个选项对应AssemblyAI最新推出的低延迟流式识别模型,可实现近乎实时的转写能力。
(可选)调整高级参数:Vapi 提供了一些高级参数来优化转录效果。例如,对于开始说话检测(start speaking plan),可以适当增加Wait seconds以避免错误触发(例如环境噪音误判为用户说话),并关闭Smart Endpointing智能断句。对于停止说话检测(stop speaking plan),则可以降低Voice seconds阈值,使系统在检测到用户停顿较短时间后即可结束录音,从而更快响应用户的打断。这些设置可以帮助语音代理在现实对话中更自然地处理打断和停顿。
完成以上配置后,您的语音代理就会使用 AssemblyAI 作为语音转录引擎。每当用户讲话时,Vapi 会将音频流发送给 AssemblyAI的API,并以极低的延迟获得文字转录结果。如此,后续的意图理解或LLM处理就可以快速拿到用户的完整语句。
设计对话流程与意图处理
配置好语音识别和其他模型后,接下来就是构建语音代理实际的对话逻辑。正如前文提到的,Vapi 提供了两种方式来设计对话:
基于Prompt的自由对话:可直接设置一个系统提示(System Prompt)交给所选的LLM,例如“你是一个银行客服Bot,负责回答用户账户余额查询”。用户每次说话都会转成文本附加到Prompt后,LLM产生回复,再由TTS转换成语音回复用户。这种方式简洁,但需要精心设计Prompt以避免模型跑题或胡乱应答。
基于Workflow的结构化流程:使用 Vapi 的Workflow Builder,将对话过程拆解成多个模块。比如针对一个银行客服场景,可以设计如下流程:欢迎语(播放问候语) -> 身份验证(询问并收集账户信息) -> 查询(调用API获取余额) -> 答复(告知余额并致谢)。在Workflow中,每一步都明确定义Bot说什么、是否收集用户输入、调用哪个外部接口等。这样LLM仅在需要生成动态回答时介入,大部分流程由固定逻辑控制,极大降低了出错和幻觉概率。
实际使用中,可以将两种方式结合。例如主要使用Workflow控制流程,在特定步骤调用LLM(通过Prompt)生成更灵活的回应。例如用户问了一个闲聊问题,Workflow检测到非预期输入时,可以有一个“Fallback”步骤把用户话语发送给GPT模型生成一个合适的答复,然后再回到主流程。
上下文管理也是流程设计中的重点。真实对话往往多轮进行,语音代理需要记住用户先前提供的信息。Vapi 支持在Workflow中将关键信息存入变量,在后续步骤中引用。例如在身份验证步骤保存用户名,后面回答时就不会重复询问。相比单纯依赖LLM的记忆,结构化的上下文存储避免了模型忘记或瞎编,有效提升对话体验。
快速测试与部署上线
借助 Vapi 平台,我们几乎无需编写后端代码,就已经配置好了一套语音 AI 对话系统。此时可以通过 Vapi 提供的测试工具来试用您的语音代理:
电话呼入测试:Vapi 支持为每个语音助手分配一个测试电话号码。您可以直接拨打该号码,与您的语音代理通话。Vapi 会将通话语音实时转录、处理,并通过电话播放语音回复。这是验证语音代理电话客服场景的绝佳方式。AssemblyAI 的流式API和 Vapi 的优化使得整个通话几乎实时响应,用户感觉就像在和一个反应迅速的真人交流。
Web界面测试:如果不方便打电话,Vapi 也提供网页版的小部件,可以在浏览器中使用麦克风与语音代理对话。它背后同样通过 WebSocket 将音频流发送到 Vapi。
当对话流程测试无误后,就可以一键部署上线。Vapi 作为托管平台,会负责运行您的语音代理服务,您可以将其集成到真实业务中。例如,将公司客服电话转接到Vapi提供的号码上,让语音Agent先行应答客户;或者通过Vapi的API,在您的应用中触发语音呼叫,由Agent执行自动外呼任务等。由于 Vapi 平台本身具备伸缩性和监控能力,您无需操心底层服务器部署,只需根据调用量付费即可,极大降低了运维成本和复杂性。
代码示例:尽管整个方案几乎不需要手写代码,我们还是可以看一个简短的示例来了解底层原理。如果不借助 Vapi,用 AssemblyAI 官方提供的Python SDK,我们也能迅速实现一个麦克风实时转写的Demo:
import assemblyai as aai
from assemblyai.streaming import StreamingClient, StreamingSettings
API_KEY = ""
client = StreamingClient(API_KEY, endpoint="wss://api.assemblyai.com/v2/realtime/ws")
# 配置识别参数,如采样率
settings = StreamingSettings(language_code="en_us", sample_rate=16000)
client.connect(settings)
# 定义回调,当有转录文本时打印输出
client.on_transcript(lambda transcript: print("User said:", transcript.text))
print("开始录音,按Ctrl+C停止...")
try:
client.send_audio(aai.AudioSource.microphone()) # 传入麦克风音频流
except KeyboardInterrupt:
client.close()
上述代码通过 AssemblyAI 的WebSocket实时接口,将本地麦克风音频发送进行识别,并在收到转写结果时打印出来。在 Vapi 中,这部分功能由平台替我们完成,而我们只需关注更高层的对话逻辑。
(注:实际使用时,Vapi 已对 AssemblyAI 做了深度集成和性能优化,上述低层代码仅作说明参考。)
小结
通过 Vapi + AssemblyAI,无代码方案让我们能够快速搭建起一个语音对话代理,从语音识别、意图处理到语音合成各环节都有成熟服务支持。它适合用来验证概念(PoC)或构建对话流程相对固定的应用场景。事实上,AssemblyAI 官方发布的教程就提供了使用 Vapi 平台集成其API的分步指南,可帮助开发者在几分钟内部署出一个AI语音客服。当然,无代码并不意味能力受限——Vapi 允许开发者接入自定义模型和工具,并通过API进行深度定制。因此,即使是经验丰富的工程师团队,也可以借助这类平台专注业务逻辑而非底层搭建。接下来,我们来看方案二,如何通过自主编码实现一个更可控、可扩展的语音AI Agent。
方案二:自主开发实现(Pipecat 框架 + Amazon Bedrock/Nova Sonic 模型)
对于追求定制化或需要与自有系统深度集成的团队,自主编码构建语音AI代理是更好的选择。在这一部分,我们将介绍一个前沿方案:使用开源框架 Pipecat 来编排实时语音对话,再结合 Amazon Bedrock 云服务提供的大模型能力(包括最新的 Amazon Nova Sonic 全双工语音模型),搭建一个生产级的语音 AI Agent。
架构概览:管线式 vs 统一模型
在深入实现细节前,先了解语音代理系统的一般架构。当前业界构建语音AI Agent主要有两种思路:
- 级联模型架构(Pipeline):将语音输入按顺序通过多个独立组件处理,逐步转换为语义并生成回复,再通过语音合成输出。典型流程为:音频传输->VAD->语音识别->意图理解(NLU/LLM)->工具/API调用->自然语言生成->语音合成。各模块各司其职,由应用逻辑进行编排。这种方式灵活、模块可替换,但潜在缺点是端到端延迟可能较高,因为需要逐级等待处理完成。
- 端到端语音模型架构(Speech-to-Speech Unified):利用单一的语音到语音大模型,直接将用户语音输入映射为AI语音回复。也就是说,ASR+NLU+TTS等环节由一个模型一次性完成,例如 Amazon 新推出的 Nova Sonic 模型。这种方式减少了中间转换带来的延迟,并且输出语音能保留输入语音的韵律和风格,但缺点是模型训练和运行需求高,一旦出错不易干预。
在本方案中,我们将两种架构都涉及:首先以级联模型方式介绍各组件如何组装;随后简述 Amazon Nova Sonic 这种统一模型如何融入架构改进性能。
组件与工具:Pipecat 开源框架
Pipecat 是 Daily 公司开源的实时多模态代理框架,擅长构建需要流式交互的 AI 系统。它以 Python 实现,提供了一套模块化的pipeline体系,方便开发者将各个AI服务串联起来,并处理音频流、并发、状态管理等底层细节。
使用 Pipecat,我们可以非常自然地组织语音代理的各个功能组件。例如,根据 AWS 官方博客给出的参考架构,一个基于 Pipecat 的语音 AI Agent 包含以下模块:
- WebRTC 音频传输:负责前端设备与后端服务器间的实时音频流传输。WebRTC使用UDP协议,延迟低且自带丢包处理,非常适合浏览器或移动端收发音频。在Pipecat架构中,可使用 Daily.co 的 WebRTC SDK 或其他服务将用户麦克风音频推送到服务器。
- 语音活动检测 (VAD):利用Silero VAD模型对输入音频进行语音段检测,判断何时用户开始/结束讲话。Pipecat 内置 SileroVADAnalyzer,可以配置检测阈值,如要求静音超过0.5秒才判定用户说话结束。VAD还能进行一定的噪声抑制预处理,提高识别准确率。
- 自动语音识别 (ASR):将用户的语音转成文本。在 AWS 场景中,可使用Amazon Transcribe流式识别服务。Pipecat 支持将 Transcribe 包装为模块,实时获取部分和完整转录结果。由于Transcribe服务原生支持低延迟流式输出,这一步通常能在用户语音结束瞬间完成转写。
- 自然语言理解 (NLU):分析ASR文本,确定用户意图。传统做法可接入对话管理器或NLU引擎;在大模型时代,可以直接将用户话语和上下文发送给一个优化延迟的小型LLM,例如Amazon Bedrock上的Amazon Nova系列模型(如 Nova™ Pro)。为降低延迟,Bedrock 提供低延迟推理模式和Prompt缓存等功能来加速LLM响应。Pipecat 可以通过其 LLMService 接口对接 Bedrock API,实现异步调用LLM并等待结果。
- 工具执行与API集成:复杂语音代理常需要调用外部API执行动作或获取实时数据。例如在旅游问答场景中查询航班信息。Pipecat 提供了“工具使用”功能,可让LLM产生特定格式的输出来调用预定义函数(相当于OpenAI函数调用),然后由Pipecat捕获并执行实际的API逻辑。通过这种Agents + Tools架构,语音代理才能完成闭环操作而不仅仅是聊天。
- 自然语言生成 (NLG):使用LLM根据意图和检索到的信息生成回复文本。仍以 Amazon Bedrock 的 Nova 模型为例,它可以高质量地生成符合上下文的回答。开发者可根据需要在速度和质量间取舍模型体量,并利用Prompt缓存让模型复用之前计算的回答,进一步降低延迟。
- 文本转语音 (TTS):将回复文本转换为自然语音播放给用户。常用选择有Amazon Polly等云TTS服务,其中还包括生成式声音选项,可定制音色。TTS要尽量低延迟,Polly每生成一小段音频就能流式返回。Pipecat支持流式TTS,将生成的音频块(chunk)一边接收一边发送给前端播放,实现边合成边播放。
上述各组件通过 Pipecat 框架的管道调度紧密配合,实现了从用户张口说话到Agent开口回复的全流程闭环。在典型实现中,用户在停止讲话不到1秒内就能听到AI的回应,达到近似真人对话的体验。
在实际工程中,我们需要特别关注延迟优化和并发处理。Pipecat 天然支持全双工模式(Full-duplex)和多线程/异步操作:即使 Agent 正在讲话,也持续监听用户声音以便及时检测打断;同时ASR、LLM、TTS各环节尽可能并行,例如在ASR输出部分结果时就启动LLM处理,LLM生成部分文本时就开始TTS合成,从而将总响应时间压缩到最短。
Amazon Nova Sonic:统一模型的新思路
Amazon 于2025年推出了Nova Sonic模型,这是一个集语音识别、理解和合成于一体的端到端语音对话模型。它可以看作是在Bedrock平台上提供的“语音GPT”:输入连续音频流,直接输出AI回应的音频,并支持双向流式,允许用户随时打断。
引入 Nova Sonic,可以极大简化我们上面的架构。因为Nova Sonic 一个模型就取代了 ASR+NLU+NLG+TTS 的组合。具体来说:
Nova Sonic 在一次前向推理中完成语音->文字->回复->语音的整个过程,因此延迟非常低。没有了模块间的通信和等待,它的对话响应非常快,大幅减少对话中的尴尬停顿。
由于统一建模,Nova Sonic 的输出语音能针对输入语音的音色和语气作出适应,例如匹配用户的说话速度,适当在空隙处插入“嗯、啊哈”等听者回应,让对话更自然。此外,模型还能根据对话上下文动态调整回答长度和细节,使互动更流畅。
Nova Sonic 也支持工具使用和知识检索。当需要查询数据库或调用API时,可以利用Bedrock Agent接入的知识库或工具,让模型在生成语音回复前先获取所需信息。
当然,统一模型也有取舍:灵活性不如管线模式(比如想换一种TTS声音无法独立更换模型),并且需要足够算力支持。不过 AWS 和 Pipecat 团队紧密合作,使Nova Sonic在 Pipecat 中的集成非常顺畅——Pipecat 从v0.0.67版本开始已支持 Nova Sonic,只需几行代码就能接入。
示例实现:代码与运行
AWS 官方提供了一个完整的示例项目,展示了如何使用 Pipecat + Amazon Bedrock 构建实时语音代理。该项目包含了服务端和前端代码,使用 Daily 的 WebRTC 做音频传输、AWS Transcribe 做ASR、Bedrock Nova做LLM、Polly做TTS,Pipecat串联一切。在此基础上也包含了使用 Nova Sonic 模型的版本。您可以从GitHub获取源码并运行:
# 1. 克隆示例仓库并进入项目目录
git clone https://github.com/aws-samples/build-intelligent-ai-voice-agents-with-pipecat-and-amazon-bedrock.git
cd build-intelligent-ai-voice-agents-with-pipecat-and-amazon-bedrock/part-1
# 2. 设置Python虚拟环境并安装依赖
python3 -m venv venv
source venv/bin/activate # Windows 上激活: venv\Scripts\activate
pip install -r requirements.txt
# 3. 配置所需的密钥到环境变量(在项目根目录创建.env文件)
export DAILY_API_KEY=<您的Daily API密钥>
export AWS_ACCESS_KEY_ID=<您的AWS访问密钥ID>
export AWS_SECRET_ACCESS_KEY=<您的AWS秘密访问密钥>
export AWS_REGION=<区域,例如us-east-1>
# 4. 启动服务
python server.py
# 5. 在浏览器打开 http://localhost:7860 ,允许麦克风权限,即可与AI代理对话
(以上命令节选自 AWS 博客提供的指南,请根据实际环境调整。)
运行起来后,您将看到一个简易的网页,点击“开始对话”并对着麦克风说话,即可体验 AI 实时回答。整个代码封装了前文所述的所有模块逻辑。开发者可以查阅其中的 flow.py 和 bot.py 文件来自定义对话逻辑和模型选择。例如,可以修改 flow.py 中定义的对话流程(基于 Pipecat Flows 模块)以适应自己的业务场景;或在 bot.py 中调整使用不同大小的 Bedrock 模型以权衡响应速度和回答质量。
如果希望使用 Nova Sonic 模型带来的端到端改进,可以进入仓库的 part-2 目录并运行类似的步骤。其实差异只在于初始化 Pipecat 时使用 AWSNovaSonicLLMService 而不是原来的 ASR/LLM/TTS组合。例如,使用 Nova Sonic 时,核心代码如下:
from pipecat.services.aws_nova_sonic.aws import AWSNovaSonicLLMService
# 初始化 Nova Sonic 服务对象
llm_service = AWSNovaSonicLLMService(
access_key_id=os.getenv("AWS_ACCESS_KEY_ID"),
secret_access_key=os.getenv("AWS_SECRET_ACCESS_KEY"),
region=os.getenv("AWS_REGION"),
voice_id="tiffany" # 可选参数,指定TTS的声音,可选: matthew, tiffany, amy
)
# 接下来可将 llm_service 传入 Pipecat Pipeline,用于处理会话
上面代码通过 Pipecat 提供的封装直接连接到 AWS Nova Sonic 模型,并指定了语音合成使用“Tiffany”女声。初始化时所需的 AWS 凭证和区域信息通过环境变量读取。一旦集成 Nova Sonic,您几乎不再需要显式调用ASR或TTS,Pipecat 将音频发送给 Nova Sonic服务后直接获得AI回复音频,大幅简化了开发工作。
服务部署与上线考虑
本方案涉及的技术栈相对丰富,包括需要访问 AWS 各项服务。部署到生产环境时,需考虑:
云端资源配置:确保已在 AWS 账号启用了 Bedrock 服务访问权限和 Nova Sonic 模型权限。另外Amazon Transcribe、Polly等服务在使用区域和频率上可能有配额限制,需要根据预期并发量申请提高限额或优化架构。
安全与隐私:语音代理可能处理敏感的用户语音数据。在云端传输和存储时要遵循安全合规要求。例如对通话录音加密存储,避免日志泄露个人信息等。AWS 提供的服务在安全方面是企业级的,但应用侧仍需审慎。
成本监控:实时语音对话涉及持续的API调用,例如按时长计费的ASR和TTS、按请求计费的LLM等。建议利用 AWS Cost Explorer 等工具监控花费,并通过Prompt缓存、裁剪不必要回答等方式优化成本。
扩展与冗余:在生产环境,通话质量和可靠性至关重要。可以考虑为关键服务(如 STT/TTS)准备冗余方案(备用服务商或本地模型)以防万一。同时,结合Auto Scaling让系统能应对峰值通话量。
总的来说,自主编码方案为开发者提供了最高的灵活度和可控性。通过 Pipecat 等框架,我们依然可以避免从零实现流媒体、并发管理等复杂功能,站在巨人肩膀上开发。同时,利用 Amazon Bedrock 等成熟AI服务,可以快速获得一流的模型能力。正如 AWS 案例中所说:“开源框架与强大基础模型的结合,使构建智能语音代理比以往更加容易”。对于有志于探索定制化语音 AI的团队,这套方案提供了很好的参考起点。
我们将在下篇博文中深入探讨构建语音 AI Agent 的关键技术细节,包括智能打断、低延迟、降噪处理等,它们对提升语音代理的“类真人”体验至关重要。